> > 电商动态 > 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看浦东
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看浦东
发布时间:2021-10-12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科Way

1994年,在一片农田的张江,一个大胆的产业培育计划启动。

 

从国际医药产业巨头罗氏制药落户,到全球制药前二十强跨国企业纷至沓来;从中科院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药物研发前沿科技力量迁来,到一批生物技术平台破土而出;从一批国内外生物医药创业者到此追梦到产业链上下游日益完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经过了2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之后,终于成就中国乃至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创新药是生物医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不仅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更是评判一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张江为首的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几年开始,一大批新药如同火山喷发一样出现,数量之多、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欢欣鼓舞。

10月11日,首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顺利开幕。这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秀场”,是展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环境的重要窗口,也是浦东生物医药的“高光时刻”。

 

上海生物医药“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首届生物医药产业周以“共济未来 驱动新生”为主题。在开幕活动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等顶级科学家和行业思想家,结合本土创新以及全球应用,分享各自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成果。

 

开幕活动上,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揭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伙伴公布,生物医药“明日之星”活动启动,都展现了上海在树立行业标杆、发掘潜力企业的实力和决心,进一步扩大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朋友圈”。

 

据了解,摩根大通将借助产业周平台,首次在中国召开摩根大通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上海论坛。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与多位业内大咖同场对话,他认为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逐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中心之一,在投资环境、科研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走在前列。

 

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提到,中国已经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今年,位于上海的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完成全面升级,也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研发链条中的地位。

 

近年来,上海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生态链和六链协同,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呈现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

 

上海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的产值达到1400多亿元,总产业规模达到6000多亿元,创生物医药产业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22.8%。

 

上海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拥有16家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建成了17个国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涌现出一个个填补空白的重磅创新产品。2019年至今,上海共获批一类国产创新药12个,其中今年已获批一类国产创新药6个,创历年新高,约占全国总数的1/4,包括我国首个特异性靶向MET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国内首发的两个细胞治疗(CAR-T)类产品全都在上海,充分体现了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引领能力。

 

上海临床资源持续释放。上海建立了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以及众多拥有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

 

上海人才优势持续巩固。全市拥有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的人才占全国的1/5,产业人才占全国的1/4。

 

医疗器械方面,上海累计58项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其中22项产品已获批上市,今年有9项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约占全国总数的1/5。

 

在上海,既有跨国药企也有本土初创企业,同时还有大量一流科研机构和业内顶级投资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创新生态圈,从早期研发、临床研究到商业化生产、上市销售,覆盖新药全生命周期。

 

目前,全球药企前20强的18家和医疗器械前20强的17家都已落户上海,设立中国区的总部、研发中心、办事处或者生产基地。1994年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入驻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跨国企业,在华拥有24款产品,覆盖8大治疗领域,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10款新药及新适应症在华获批。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厚积薄发,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积累,也离不开一项项制度创新的突破。

 

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打破企业“生产瓶颈”;首创建立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临床试验加速器,有效缩短临床试验平均启动时间;建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完善信息化监管,提升进口便利化程度……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把上海作为四个先行试点省市之一,充分体现了对上海的重视。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新药在上海涌现,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模式日益成熟

 

说起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度,张江在全国都数一数二。

 

1994年,随着罗氏制药作为第一家跨国药企入驻张江,开启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序幕,随后,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等生物医药项目逐一加盟,一举打响了上海张江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名气,“张江药谷”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内创新药企纷至沓来。

如今,张江药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的完整创新链。每天在这里工作的生命科学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园区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40余家临床试验业务(CRO)公司、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作为中国生物医药重镇,张江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布局已到陆续收获期。

 

国内首创新药,在浦东、在张江已经不稀奇了,做创新药的生态圈已经成型。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张江大概有400多个产品在研,进入二三期临床的已经有60多个。国家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张江企业申报新药临床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经过20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张江药谷,已经成为全国生物医药研发的重镇。

 

然而,当创新成果不断从这里溢出,前两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不断困扰着张江和上海的产业界。下定决心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把最好的留在浦东,留在张江,这是“张江药谷人”的共同愿景。

 

对上海生物医药而言,抓住了张江就抓住了牛鼻子。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此前表示,张江地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实力全国领先,为留住更多不断涌现的优质创新成果在沪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目标,上海去年开始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

 

一方面,为“好”的产业化项目适配“好”的发展空间。构建1+5+X的产业空间布局,通过拓展增量、挖掘存量等方式打开空间。其中,“1”即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即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东方美谷、金海岸现代绿色制药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园和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X”包括G60生物医药基地、青浦生命科技园、普陀环同济医学院生命健康产业总部基地等。到2022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将推出可用空间近12500亩,物业630万平方米;到2025年,共计将推出可用空间近26000亩,建成1个千亿级园区。

 

其中,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将成为其中重要的创新载体。

 

“张江创新药是整个中国创新药的源头。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承接张江科学城内创新药物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端制造,把张江创新药的研发成果就地实施产业化。”上海浦东康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平说。据了解,创新药基地未来将科学城内的一批新药实施产业化。目标2021年基地产业目标规模达100亿元;到2025年产业目标规模达3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药产业基地,建成浦东南北创新走廊产业中继点和创新策源地。

 

另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已有58个张江研发项目在张江、浦东乃至全市产业化落地,总投资额近500亿元,“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模式日益成熟。

 

 

文字丨科Way

美编丨小H

 

文章来源:科Way(公众号)